新疆大学支教感想
(北京外国语大学 贾杰)
北外支教概况
2007年3月3日,本人积极响应支援西部教育的号召,来到了新疆大学,对口支援外国语学院公共大学英语的教学工作,为期四个月。
北京外国语大学长期支持并积极参与了我国的支教政策,曾先后在河北、山东、安徽、四川、新疆、西藏等省份开展对口支援兄弟院校的帮扶工作。对新疆大学的支教项目始于2005年2月,至今已是第五期了。
黄俊老师是首批支教新疆大学的北外志愿者,他既是我的师兄,也是我的好朋友。从与他的交谈中,我了解到支教对于发展西部教育的重要性。于是,我在参加工作后的第二年,就志愿来到新疆大学,希望能贡献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。与我同来新大的,还有一位来自北外继续教育学院的程老师。对于神秘的新疆,我们既充满了向往和激动,同时也略有些不安和顾虑。
初识新疆大学
刚下飞机,就遇到了新疆大学外国语学院办公室的王云力老师,他是专程来接我们的。由于飞机晚点,王老师在机场耐心等了我们一个多小时,还热心地帮我们拿行李,路上又给我们简要地介绍了一下新疆大学的基本情况。车外的乌鲁木齐还覆盖在冰雪之下,车内的我们却已感到了新大人的温暖。
在王老师的帮助下,我们住进了教工生活区,这里的超市、餐馆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,离教学楼也很近,既安全又方便。与王老师和新大接触才一个小时,我们先前的不安和顾虑顷刻间就烟消云散了。
支教感想
3月4日,我们二人去外国语学院办公室领取教材和学生花名册,在于站萍老师的帮助下,一切都很顺利。我被安排在新大本部上课,学生总计88人,分别来自勘查系、生物工程系和统计系。
3月5日,星期一,我走进了陌生又新鲜的综合楼,开始了新大的教学生活。时间过得飞快,转眼间,两个月已经过去了,我的支教生活也已过半,对支教也有了一些自己的体会和感想:
第一,学生的教学和生活条件。
学生们曾向我反映,新大没有综合的大型自习室,在本班自习的话,很容易与同学聊天;去图书馆自习,那里又很拥挤等状况。此外,我所教的三个班全部使用的是传统教室,而不是教学效果更为理想的多媒体教室。
我曾参加过北外的另一个支教项目------“歆语工程”。这是北外对口支援中学教育的又一举措。让我吃惊的是,这些中学的教学条件非常好,几乎普及了多媒体教学,有的甚至超越了北外。
为了迎接2008年本科教育综合评估,北外这两年加紧了教学硬件的改革步伐。2006年9月,大学英语部(我所在的教学单位)全面铺开了多媒体教学。短短一个学期过后,对学生的民意调查显示,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增强,学习效果也十分显著。同样,我的同事们对新的教学模式也一致好评:通过图片、音频和视频,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,也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。这是相对于传统的“板书教学”的一大优势,应进一步发挥。
有鉴于此,2007年3月,在校领导的支持下,大学英语部新建完成两个大型多媒体教室,做到一人一机,专机专用,近百台电脑用于教授视听说课程,同时方便学生的自主学习。这也体现了学校对这一教学趋势的认可与肯定。本人也经历了由传统教学模式向多媒体教学模式的转换,深知新模式对于学生的强大吸引力。所以,强烈建议新大也尽快更新自己的教学设备,做到教育理念和技术不断创新、与时俱进。
参观了学生的集体宿舍后,才发现多数宿舍没有网络。这极大地限制了学生信息的获取和知识面的拓宽。本来新疆大学就处在西北边陲,再没有畅通的信息渠道,这对于学生的综合成长是不利的。
当然,新大教学和生活条件的改善,需要国家和自治区政府的经济投入,也需要新大人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,开源节流,把有限的资源最大化,投资到教学中去。由于种种原因,这些条件的改善不可能一蹴而就。但同时也要看到,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力度的加强,相信不久的将来,新大学生的教学和生活条件一定会越来越好!
第二,学生的英语学习状况。
总的来说,新大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差,这是可以理解的。但可喜的是,我也看到了较为积极的一面。除极个别学生外,绝大多数学生还是很认真、很勤奋的。如统计班,下午听写单词,很多学生连午饭都没吃,在教室里背单词。不管其动机如何,这也可以算做是“废寝忘食”了。米卢曾说过,态度决定一切。起码,他们态度是端正的。而端正的态度是最重要的。还有,多数同学很有进取心。早在本学期之初,每个班都有许多同学向我咨询如何准备今年六月的英语四级考试。随着四级考试的临近,课间时常有同学拿着模拟题来提问。他们平时的课业负担还是很重的,但为了能争取做到一次通过四级,很多同学都制定了详尽的计划,用有限的时间,做最大的努力。要知道,“领先一步,领先一路”,希望每个同学都能铭记这句箴言。我所教的三个班都是二年级的学生,其中有不少同学问我如何准备考研。他们虽知道自己基础比较差,但更知道早做准备,奋起直追。如生物工程05级1班,有学生向我透露,他们班有许多同学都打算考研,表面上看大家波澜不惊,暗地里实际上都在努力。
第三,新大外院老师的概况。
在新大支教,除了经常接触的王琳老师、李亚民老师、龚薇老师、王葵老师和于站萍老师外,与其他教工相处的机会并不是很多。于是,每周三下午的的外国语学院例会成了我们了解新大老师的窗口。经过观察,发现外院师资构成基本上是以年轻老师、女老师为主。教师队伍总体上很有生机和活力。这与北外不同:首先,我们没有每周的例会。基本上都是学期初和学期末有两个比较综合的会议,平时一般不开会。各个老师各司其职,平时往来不多。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同事之间的隔阂,不利于相互之间增进了解。其次,北外的中老年教师比例较大。尤其是老教师们,很多都是各自领域的权威和元老。像刘润清教授、张中载教授、吴冰教授等等,他们给北外做出了卓越贡献,这一点无庸置疑。同时,中年教师才俊辈出,担任各级领导工作,正逐渐崛起为北外的中坚力量。青年教师是最富有激情与创造的新锐。唯有老、中、青合理搭配,才能体现一个教师队伍的层次感和梯队性。
以上是我在短短两个月中的一点观察和体会,由于时间短,接触少,有些观点难免不够准确或全面。希望新大的老师和同学们可以理解。在剩下的两个月中,我一定会更加努力地工作,更深入全面地了解新大,充实圆满地完成自己的支教生活。
2007年5月7日